內外交困,小米現在的日子不好過
5月24日,小米公司發佈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,喜憂參半。
喜的是,營業利潤和淨利潤分別爲59億元和32億元,均超過預期;憂的是,營業收入自2022年下降14.75%後持續萎縮,2023年第一季度營收595億元,同比下降18.9%。
NBA/出賽23分鐘內砍30分 38歲詹皇狂洗多項驚人紀錄
與之對應,則是小米公司的股價長期在每股10元左右徘徊,小米股票也成爲許多年輕人被牢牢套住的第一支股票。
哈利状告英国内政部 吐露「被逼」脱离王室原因
細數小米公司的業務板塊,智能手機、電動車、IoT業務,都面臨不小的挑戰與難題。
大华建设经营权易主 董座、总经理双双换人
1
小米的核心業務依然是智能手機業務,2023年一季度手機業務營收350億元,下降幅度接近30%,但是佔比依然高達58.8%,撐起了小米的半邊天。
在全球範圍內,智能手機賣不出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。自2022年起,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便一路走低。其中,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2.1億部,同比下降11%;2023年第一季度繼續下跌,僅爲2.7億部,同比減少13%。
衰退的大潮之下,小米也未能獨善其身。
2022年小米手機出貨量1.5億臺,市場份額爲13%,排在三星、蘋果之後;2023年第一季度,小米手機仍然以3040萬部的出貨量保持住了全球第三的位置,但是市場份額已經降爲11.3%,也是小米自2014年以來最低的季度出貨量。
前有堵截、後有追兵,正是小米手機尷尬的處境。
前方,三星和蘋果是小米兩座繞不過去的大山。三星憑藉頻繁推出的手機,牢牢佔據榜一大哥的位置;而蘋果手機則在高端手機市場霸榜。一個對比數據,2022年在600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中,蘋果佔比75%,小米僅佔1%。
後方,則是緊追不捨的國內手機廠商。2023年第一季度,IDC、Canalys、Counterpoint等調研機構給出了不同的手機銷量排名,但小米在三份榜單中均沒有擠進前三。
國內市場競爭激烈,小米的國際市場同樣走得磕磕絆絆。
收費佛心守護偏鄉 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核磁共振明年到位
2022年初,印度財政部就以“逃稅爲由”向小米公司發起指控,要求其繳納8800萬美元的稅款。之後又以小米公司非法向外國實體匯款爲理由,凍結了小米6.8億美元資產。最新的消息則是,印度地方法院剛剛駁回了小米印度公司對扣押的6.8億美元資產的申訴。
印度市場曾經是小米最爲倚仗的海外市場,也是小米出海的第一站,曾經爲小米的全球銷量立下汗馬功勞。如今,業務陷入停滯、高管紛紛離職,如果6.8億美元扣押資產被全部沒收,不僅意味着小米印度公司出海九年的積累“竹籃打水一場空”,還得倒貼數億美元。
2
在今年4月的上海國際車展上,小米的雷軍在多個展臺頻頻露面,既是走訪拜會,也爲小米汽車宣傳造勢。
事實上,自高調宣佈造車以來,無論是人才、技術、資金,小米都投入了大量資源。
人才方面,小米將部分技術和研發的高管轉入汽車業務,原小米手機高管葉航軍、李肖爽、於鍇等都以造車籌備組成員的身份入列。
此外,雷軍還在微博親自發布招募令,爲小米招賢納士。根據公開報道,先後有寶馬iX系列設計師李田原、原吉利研究院院長鬍崢楠、原北汽極狐總裁於立國等加盟。
技術方面,小米已經向外界展示過自動駕駛技術。不過,相比百度、“蔚小理”等已經在自動駕駛深耕多年的企業,小米的技術只能稱得上中規中矩。
小米公司還通過投資、併購等方式,在芯片製造、新能源電池、激光雷達等方面上多次出手佈局。
女主角?圣女?不,我是杂役女仆(自豪)!
金門首間普通重型機車駕訓班成立 15日前報名不用錢
資金方面,小米更是下了血本。在宣佈造車之際,雷軍就表示未來十年將投資100億美元,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。2023年一季度,小米在電動汽車方面的研發支出達到了11億元。
民进党事主变公亲 侯办反轰:转移官商勾结焦点
對於造車業務而言,無論是高薪招聘還是投資併購,都離不開資金的強力支持。不過,如今小米公司面臨主營業務收縮,能否爲造車持續“輸血”還要打一個問號。
北一女师批108新课纲「无耻」 苦苓列5点驳:太久没读《廉耻》?
更爲殘酷的是,作爲造車領域的後來者,小米要進入的是一片已經殺紅了眼的紅海市場。
如今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,大致可以分成幾個梯隊:
第一梯隊是比亞迪,月銷量突破20萬輛,在榜單上遙遙領先、一騎絕塵。
第二梯隊則以廣汽埃安、吉利汽車、長城汽車爲代表,這些廠商均由傳統車企轉型而來,在銷量榜上緊隨其後。
我身边的大陆人》谢谢你 让我走出来
第三梯隊包括“蔚小理”、華爲問界、哪吒等一衆造車新勢力。尤其最近,理想汽車憑藉新款車型L8、L9廣受好評,風頭正勁。
垄断价格台韩6面板大厂遭陆开罚
雷軍也曾說過,電動車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,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爲前五名。對於小米而言,還有機會嗎?
3
IoT是小米另外一塊重要業務板塊。早在2013年,小米公司就開始佈局IoT業務。
小米主要通過參股控股、投資孵化等方式,打造小米自己的生態系統。前期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小米手環、智能手錶等周邊硬件,後期則拓展至電視、洗衣機等其他智能家居品類。
小米的IoT業務在過去幾年發展迅速,截至2023年3月31日,小米平臺AIoT平臺已經連接的IoT設備數達到了6.18億臺,同比增長29.2%,萬綠叢中一抹紅,成爲小米爲數不多的亮點之一。
但是,小米的IoT也有短板。
最強醫聖 左耳思念
小米的IoT業務模式從智能手機複製而來,主打互聯網營銷和極致性價比。一般而言,產品的價格、配置、服務構成了一個不可能三角。價格上的優惠,一般是以犧牲產品配置以及後續服務爲代價。而市場上關於小米產品的問題的報道,更是接二連三。
更嚴峻的是,在看到萬物互聯的巨大市場後,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跟風入局,與小米正面交鋒。
小米IoT業務的競爭者主要有以下幾類:
一是以蘋果、華爲、OPPO等爲代表的手機廠商。在IoT業務上,這些手機廠商的模式與小米類似,幾乎是貼身肉搏。
二是以美的、海爾等爲代表的傳統家電廠商。這些家電廠商深耕多年,在行業內具備成熟的生產能力和強大的供應體系。進入物聯網時代,傳統廠商也開始發力,並展現出了極強的市場增長潛力。
其中,美的不僅與華爲攜手,在25個家電品類、230款產品上搭載了華爲的鴻蒙系統,還與騰訊展開合作,實現了騰訊小微助手對美的智能產品的AI語音操控,家居智能化進一步提升。
海爾則直接將上市公司改名爲“海爾智家”,以表明進軍智能家居市場的決心。
市場增長放緩,對手卻越來越多,小米IoT業務或許也會進入增長的瓶頸期。
4
达美领先美籍同业首开台北-西雅图 拥自有转飞美洲航班优势
雷軍曾經講過,在風口之上,豬都會飛。創業初期,小米站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,也曾風光無限,如今風口漸漸遠去,小米也顯現出頹勢。